大众彩票 - 大众彩票
大众彩票2023-01-31 16:05

东西问|尹仑:中国民族传统知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

  中新社昆明12月14日电 题:中国民族传统知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

  ——专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尹仑

  作者 陈静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往往也 是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 。中国 是世界12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 ,文化多样性亦非常丰富,56个民族创造了众多保护和利用生物物种资源 的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不仅有巨大 的商业与经济价值,还对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举行之际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土著与传统知识专家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尹仑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探讨中国各民族传统知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以及“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 的传统知识”等议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 :什么是传统知识?中国民族传统知识中蕴藏了哪些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智慧 ?

  尹仑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 ,传统知识 是指在长期 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适应地方文化和环境的知识、创新和实践 。它属于集体,可以通过书面形式代代相传 ,也可以通过歌曲 、传说 、谚语、信仰、习惯法和土著语言表达 。

  在中国生态环境部2014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 、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试行)》中,传统知识被划分为五个类别,分别为 :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 、传统医药相关知识 、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 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与生物多样性相关 的传统文化、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

  例如,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当地藏族民众形成了以神山卡瓦格博(云南最高峰)为核心 的传统信仰体系 ,这一神山信仰体系包括周边的300多座神山 。村民相信神山上包括动植物在内 的一切都属于神山 ,是不可侵犯 的,如果擅自猎取或采伐,将惹怒神山 ,用暴雨和泥石流对村庄进行报复。在此基础上,当地藏族民众形成了禁止在神山砍伐树木 ,盗挖药材 ,污染泉水、河流和湖泊等相关传统习惯法。这些传统习惯法在客观上保护了神山及周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形成了事实上 的自然保护区 。

游客在观景台欣赏梅里雪山美景。李嘉娴 摄

  再以传统选育和利用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为例。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的基诺族,从事以陆稻种植为主 的轮作农业 。当前,基诺族的轮作农业中保存着陆稻品种96种 ,根据其成熟时间和特点 ,划分为早熟品种16种、中熟品种35种、晚熟品种20种、糯稻品种25种 ,并在不同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的土地上 ,按照不同年份种植不同品种 ,以追求粮食产量最大化 。通过长期积累的认知经验和知识 ,保护和促进了基诺山陆稻品种的多样性 ,并进一步孕育了当地以陆稻种质资源为代表 的农作物遗传多样性 。

  可以说,中国各民族传统知识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生物遗传资源 的多样性,使这些地区成为保存和利用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 的“基因库”。这一“基因库”富有生命力,处于动态的变化和发展中。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工作人员在安装红外相机,用于监测拍摄野生动物 。该保护区 是最大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陈骥旻 摄

  中新社记者 :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传统知识起到何种作用 ?

  尹仑 :传统知识在自然保护中 的价值与作用 ,受到了COP15的重视。《昆明宣言》的17条承诺提到:“加强和建立有效 的保护地体系,采取其他有效 的区域保护措施和空间规划工具……认识到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的权利并确保他们充分有效参与 。”

  中国各民族生活在复杂多样 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包括森林、沙漠 、高原、冰原、旱地、海滨等,世世代代积累形成了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相关 的传统知识,并随着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变迁不断发展和创新。

  传统知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什么作用 ?以传统知识中的生态习惯法为例 ,不仅有通常理解的、直接对动植物进行保护 的传统信仰和行为准则 ,也有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进行分类 、储藏、有效利用 、综合管理 、惠益分享和促进发展 的传统知识和技术实践。

  因此,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而言 ,传统生态习惯法不只 是单一 的保护准则 ,更 是一个综合治理体系。例如地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澜沧江大峡谷的佳碧村 ,存在一种历史悠久 的传统群体性组织“姐妹会”。“姐妹会”制定了封山育林 的村规民约 ,禁止砍伐树木和破坏森林植被 ,确定了封山育林的森林、树种、海拔和山坡位置 ,有利于高海拔地区树木和整个森林的生长 。同时 ,“姐妹会”开展植树造林,最大程度恢复树种多样性 ,维护了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综上所述 ,中国各民族有着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传统知识 ,并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与生物遗传多样性相关 的生态习惯法 ,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并进一步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昆明宣言”。刘冉阳 摄

  中新社记者 :COP15第二阶段会议已经召开 ,您对未来如何更好发挥中国民族传统知识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 的作用有何建议?

  尹仑:正在举行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该框架中的2030行动计划具体目标13提到 :“确保通过相互商定的条件和事先知情同意等方式,公平、公正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所产生的惠益。”因此 ,我们应该思索“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的传统知识”这一主题 ,在相关国家法律和国际公约中承认并纳入生态习惯法 的有益部分,从而实现传统知识及其生态习惯法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 的主流化 。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幕。余瑞冬 摄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相关行动计划和地方性法规都提及了传统知识 。2010年9月发布 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指出,要开展试点示范,抢救性保护和传承相关传统知识 ,探索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协调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 、开发和利用 的利益关系 。同时,调查少数民族地区与生物遗传资源相关 的传统知识、创新和实践,建立数据库,开展惠益共享 的研究与示范 。

  2018年9月 ,云南省率先制定和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 。这一条例虽然提到了传统知识,但只是个别条款 的原则规定 ,缺少可执行 的细则及措施。

  当前,印度、巴西、南非 、马来西亚等国已制定生物物种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法律和制度,逐步开始承认和接受原住民 、世居民族、土著民族和地方社区等传统民族社会的生态习惯法和制度,并将其融入现代环境法律体系。

  在此背景下 ,有必要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 ,进一步探索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保护获取与惠益分享的特殊路径和专门制度。例如 ,中国可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和传统生态文化丰富 的云南 ,基于相关传统知识 ,形成生物多样性治理 的地方机制 ,并将其进一步纳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中 ,弥补其不足 。传统知识介入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治建设,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就有法可依,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生物物种资源流失。(完)

  受访者简介:

  尹仑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土著与传统知识专家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云南中心研究员 ,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研究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气候人类学 、民族生态学、灾害风险综合治理 、生态文明和生物多样性法治建设等问题研究 。出版以《气候人类学》为代表 的专著4部 ,在CSSCI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 ,累计公开发表学术成果300余万字。

  • 大众彩票

    非遗传承人共聚深澳文化园 探讨非遗产业化方向与合作前景******

      为推进深圳与澳门在非遗文化方面的合作与发展,十八届文博会深澳国际文化科技园分会场近日举行了非遗+文化专题研讨会 。非遗大师、深澳两地专家等参与了对话研讨,围绕以“非遗作为城市文化符号的发展机遇”、“非遗产业化” 、“非遗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议题 ,并以澳门为例探讨城市文化品牌独特蓝本 ,基于非遗产业化命题,探索“中国新高定”“东方高定”的发展契机 ,追溯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的新生意义。

      研讨会现场 ,深澳国际文化科技园总经理肖莹洁分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的概况与机会 。她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政策频出 。

      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众多 ,可达3000多项,主要集中在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舞蹈和传统美术民俗等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以及产业化利用的方式有很多方面,可分为“非遗+旅游、非遗+村镇街区、非遗+饮食 、非遗+民宿”等与城市建设相关 ,以及“非遗+研学 、非遗+文博、非遗+文创产品”等与产业发展相关,“非遗+节庆 、非遗+演艺”等与文化建设相关等方向。

      澳门青年领袖议会会长蔡强在视频讲话中表示,澳门非遗 是城市文化符号和中西融合生活方式 的共同体现 。澳门在世界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保护力度非常好,这凸显了澳门在保全中西文化交融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 、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这一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地位。

      据蔡强介绍 ,澳门比较有名 的非遗项目 ,比如土生葡人表演 的土生葡语话剧 、舞醉龙,澳门中西融合 的各类节庆以及澳门 的特色美食 ,都独具风味和城市吸引力 。在澳门,土生葡语依然 是重要 的沟通语言,融合了马来语、粤语、英语,还有西班牙语 ,同样 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代表 。在每年澳门举办的各类艺术节上,必然会有一个给土生葡人保留 的节目。与中华文化相关的非遗就 是粤剧、说唱等等,也都深入到了澳门文化保护和生活 的方方面面,目前来说,大概保留了多达5万多首。

      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部主任赵婷婷表示 ,深圳非遗和文创呈现出年轻和创新的城市特点。深圳最年轻的一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今年只有19岁 。她认为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非遗发展上的一个特色 是非常活泼年轻、敢于创新,更加融入产业化 ,这在全国的非遗发展路径上,都 是比较少有 的现象。大湾区城市更加包容、产业发达,在这些城市生根发芽 的非遗基因 ,能够很好地与文创、研学、文旅、产业充分结合 ,能够与当下新一代 的年轻人更好地对话。

      国家级非遗项目广彩代表性传承人 、80后工艺美术师何静仪表示,非遗技艺要成为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 的一种方式,需要研发创新和工艺创新,挖掘消费需求 ,实现非遗产业化 。

      比如,广彩大多 是收藏品 ,在技艺实现和难度上,都不太可能 是普通消费价格。何静仪在降低成本、匹配年轻人消费习惯上构思广彩在研发和工艺上 的创新 ,推出广彩抽签盲盒 ,产品创意结合了有趣 的粤语传播 ,是年轻人喜闻乐见 的一类产品 。同时还推出可随身携带 的广彩薄胎茶壶、广彩飞形棋盘等。“我觉得 ,文化传承不应该只成为一种记忆或者文化 ,它还 是可以带着爱 的创新实用产品。”她说 。

      国家级非遗项目花丝镶嵌/景泰蓝高级工艺美术师 、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周彦君同样表示,非遗产业化发展需要关注消费人群以及从业人群 的培育。 作为在以花丝镶嵌 、景泰蓝为代表 的精工行业奋斗了40多年的老兵,周彦君认为,我们的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对非遗产品的了解度还有人群规模仍然不够庞大 ,特别 是年轻人,喜欢非遗的人群体量占比仍然很少 ,需要大家齐心协力 ,共同普及和推动 。可喜的 是,近年来,年轻人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 的群体已经越来越多了。

      深圳市金声玉振黄金与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祝安顺表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给我们带来更多 的创造和启迪 ,让生产生活更加丰富和美好 。(中国日报深圳记者站)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大众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