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神2 - 彩神2
彩神22024-02-15

彩神2

东西问·中外对话 | “全球化”概念首倡者 :“统一的西方”概念已经过时了******

  中新社柏林4月22日电 题:“全球化”概念首倡者:“统一的西方”概念已经过时了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马丁·阿尔布劳(Prof. Martin Albrow)是西方率先提出“全球化”概念 的学者之一 ,从事社会学职业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马丁·阿尔布劳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他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英国社会学会荣誉副主席 、全球中国学术院荣誉院长 。阿尔布劳教授近年来 的研究方向转向中国,已出版两本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专著。

  中新社德国分社首席记者 、中新网研究院副院长彭大伟近期与阿尔布劳教授进行了对话 。阿尔布劳表示 ,人类无法回到新冠疫情前的世界,但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家们围绕抗疫开展的大量合作本身就 是一项全球性的进程,展现了全球化所取得的进展 。

  阿尔布劳认为,西方理解中国抗疫需要理解中国社会秩序所具备 的历史基础 ,以及中国 的执政党从中国传统中所汲取 的治理智慧;中国 的治理模式下 ,中央对社会 的管理更加深入,也更有效率,这也造就了疫情下中西方表现的巨大差别。

图为马丁·阿尔布劳著作。供图图为马丁·阿尔布劳著作。供图

  针对中国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实现和平崛起 的问题,阿尔布劳认为 ,我们不应总 是执着于旧式 的地缘政治视角,而 是更多地关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并且从国际社会 的角度共同携手治理,进行对话与沟通 ,以引导新出现 的技术向善 ,并管控风险 。

图为马丁·阿尔布劳 供图图为马丁·阿尔布劳 供图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

  彭大伟:您认为新冠疫情对全球化的发展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我们能否最终回到我们曾经熟悉 的那个“疫情前的世界”?

  阿尔布劳:简单地说 ,我的回答 是“不能”。我们无法重回疫情暴发前 的那个世界,这 是因为我们本来就无法回到过去 。疫情让我们看到 ,全球范围内 的科学家们合作研究病毒、开发疫苗、交流信息 ,这就 是一项全球性的进程 ,展现了全球化所取得的进展——至少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当前全球化 的推动力来自于一种强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指向如何更好地通过技术控制住疾病 、气候变化和实现军备控制等等 。

  彭大伟 :我此前采访马丁·雅克先生时,他曾说,要想理解中国抗疫 ,西方最好去读一读孔子。西方是否应从中国的做法中获得借鉴 ?

  阿尔布劳:在某种程度上 ,是的。我将儒家伦理视作中国古老 的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 的一个方面 。两者 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我认为与儒家相关的若干实践,尤其 是强调读古书 、通过教育提升社会地位等,至今仍对中国社会具有十分深刻影响的因素。西方不应忘记的一个事实是,中国共产党是建立在中国数千年 的传统之上 的。尤其 是考虑到中国传统中关于一个人应当通过知识和教育提升自身社会地位的部分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推动教育运动 的政党,与纯粹 的经济因素相比 ,它更重视文化价值 、伦理因素 。

  西方理应理解中国传统中 的这一关键思想。这意味着 ,当应对新冠大流行这样 的灾难时,国家做的是去唤起社会价值中广泛 的共识 。中国 的执政党从中国传统中汲取了治理智慧。在这一意义上 ,我赞同马丁·雅克所说 ,我们永远不应忘记中国社会秩序所具备的历史基础 。

  我想补充的 是 ,除了历史传统外 ,中国共产党还从中央层级提供了非常强有力 的推动力。基于此,中国 的中央政府对社会 的管理更加深入 ,也更有效率,尤其是借助现代技术的帮助后 ,这方面 的管理效率之高(与西方相比)就更加突出 。甚至在帝制时代 的中国 ,这样的社会管理都 是无法实现 的 。因此在疫情下 ,中国 的表现和西方就有了巨大的差别。

  彭大伟 :您认为中国能真正实现和平崛起吗?

  阿尔布劳: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 ,其立论建立在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层次差异之上。但我并不真正相信这一理论,这是因为我认为不同文化可以共存 ,而且以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共存,并相互交流。不同文化之间或许会出现争端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差异性导致它们无法共存 ,共存 是可能 的 。另一方面,至于“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 ,与其说关注文化领域的现实,不如说更侧重于战略领域 的现实 。“修昔底德陷阱”关注 的 是这样一种事实,即“如果在一个单一世界里,有两方争夺主导权。那么要想避免爆发冲突,对双方而言都将变得十分艰难”。与文明的冲突相比,我认为第二种情景对世界构成更加真实 的风险和威胁 。

  我并不认为我们未来一定会面临“修昔底德陷阱” 。只要我们将精力集中在上述全球融合的领域 ,聚焦我们 的共同之处 ,这就包括全球化 的生活方式 ,一切能够将我们凝聚在一起 的文化成果。我认为这将胜过那些持续希望向外扩张、挑动冲突的群体和组织 的影响力 。

资料图:中欧班列长安号跨里海、黑海班列首发 。 西安国际港务区供图资料图 :中欧班列长安号跨里海、黑海班列首发 。 西安国际港务区供图

  我更加担忧 的 是,由于某些偶然事件所引发 的冲突和争端,例如人工智能 的崛起,或是新型武器 的发展。这 是因为它们很容易就会发展到全自动 的水平 。各国在争夺新型武器的过程中也会卷入争斗。这些都 是真实存在 的风险 ,全世界都应该关注到这一风险 。换言之 ,最大的风险不 是地缘战略问题,而 是新技术带来的后果 。

  彭大伟:假如真 的要迎来“亚洲世纪”,西方已经准备好接受这样一个世纪了吗?西方会乐见亚洲成为世界中心吗 ?

  阿尔布劳 :我们所谈论 的这个“西方” ,其影响力目前看上去覆盖了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但“西方”绝对 是在通向一个更加碎片化 的方向 。“西方”不会像美国人所希望的那样被视作一个整体 。 的确 ,美国总统拜登正在试图构建某种意义上 的“民主国家联盟”,而这种做法已经近乎可笑了,因为拜登基本上 是在邀请所有“不喜欢中国 的国家”加入其中 ,而并不计较这些国家到底持什么政策、拥有什么政体。

  我认为,“统一 的西方”这样的概念已经过时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领导力如今在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正努力推动这些机制和组织聚焦于全球共同的目标 ,聚焦于务实的项目、为全世界树立榜样,正如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太阳能发电等诸多领域所做 的那样 。

  中国不仅拥有作出重大决策所需 的资源和政治体制,更能够迅速地作出决策、且将其付诸实施 。这 是中国相比世界其它国家所具有的一项比较优势。

资料图 :一处光伏基地。孙睿 摄资料图 :一处光伏基地。孙睿 摄

  彭大伟:您对中国推进实现共同富裕有何看法?

  阿尔布劳:中国过去半个世纪以来 的案例十分引人入胜。50年前,中国几乎没有什么能够被称为“福利国家”的要素。而在过去50年间 ,中国在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公共福利持续得到增长。这 是实现共同富裕 的重要一环 。

  因此中国是具备实现共同富裕 的要素的。中国人口数量众多,且十分勤劳 。与此同时 ,中国的政府明白应该经常地引导富裕群体去帮助那些在经济生活中不够成功的人群 。我们需要明白 的是,仅通过勤劳是不足以创造财富 的,还需要有竞争 。在这一方面 ,中国政府表现出了极大 的智慧 ,将竞争放在一个符合全体人民共同利益 的水平上加以管理。

  彭大伟:过去十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您对中国这十年 的发展有何看法 ?最重要的进展是什么 ?

  阿尔布劳 :过去十年最重要 的特点之一 是 ,中国共产党更加广泛地代表了道德、社会和伦理层面 的价值,更好地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 的社会意识(social conscience)。如果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好地胜任这一角色,且这一角色越来越得到普遍 的接受 ,正如近十年所发生的那样,那么(中国 的)未来看上去 是十分充满希望的 。(完)

   编者按:访谈全文收录在阿尔布劳新著《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探讨共同的价值与目标》(伦敦:环球世纪出版社,2021年版),并在2022年伦敦国际书展面向全球推介 。

  • 如何打赢外来入侵物种阻击战 ?科研提供新依据新方法******

      如何打赢外来入侵物种阻击战?

      外来物种 是一把双刃剑。在一些情况下 ,引进外来物种确实有助于特定地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育。但 是在另一些情况下,外来物种又可能构成生物入侵。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写:实习记者 孙明源

      本报记者 马爱平

      策 划:刘 莉

      今年1月1日,农业农村部会同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海关总署和国家林草局组织制定 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开始施行 。

      “外来物种真不少啊”“这份‘黑名单’来得及时”……一经发布,这份目录就引来众网友热议,网上话题量达到298万多条 。

      基于2022年全国范围外来物种调查及科研人员多年来监测研究,这份最新名录内容从原有 的52种更新为59种 。

      鳄雀鳝、加拿大一枝黄花 、美国白蛾……对于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人们或许只 是偶有耳闻。事实上 ,外来物种入侵在我国也非新问题 。大多数时候这些外来入侵物种并不显眼 ,它们静悄悄地给某些地区带去生态灾难 ,导致受灾地区以外 的人们很难关注到它们。直到去年8月 ,鳄雀鳝以一种异样的形式进入公众视野 ,让更多人知道了“外来入侵物种”到底是什么 。

      抽干湖水只为两条外来“怪鱼”

      “鱼抓到了吗 ?”

      2022年8月26日 ,在某直播平台的上百条弹幕里 ,这个问题“刷屏”了 。评论和弹幕背后有至少3700万网友看过直播 。

      直播现场在河南小城汝州 ,在那里 ,工作人员抽干了公园里近30万吨的湖水 ,只为抓住两条名为鳄雀鳝的“怪鱼” 。

      次日,汝州通报称 ,一公一母两条鳄雀鳝已被捕获 ,并接受了无害化处理 。至此 ,持续一个月的“抽湖捕鱼大战”落下帷幕 。

      其间,网上甚至出现过此次行动 是“劳民伤财”的质疑 。

      但这个事件 ,可以说给全民上了一节外来物种入侵的科普课 。

      早在2002年 ,在创始人胡隐昌研究员的带领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外来物种与生态安全创新团队已经开始关注外来入侵水生生物 。顾党恩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外来物种与生态安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岗位专家 。2009年起 ,该团队对包括鳄雀鳝在内的多种外来水生生物进行了长期大规模 的调查监测 。

      鳄雀鳝食量惊人,一旦泛滥成灾 ,不仅会影响渔业生产 ,威胁粮食安全 ,更会通过捕食作用导致本土鱼类等水生动物种群 的急剧下降 ,从而影响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生生态系统 ,进而威胁生态安全 。

      调查数据显示,鳄雀鳝近几年来在我国扩散蔓延速度非常快 ,在从海南到北京、从上海到西南 的大部分省区内都有野外捕获鳄雀鳝的记录。如果不及早干预 ,有可能扩散到大部分自然江河 。

      为了摸清鳄雀鳝等外来水生生物的分布和数量变化 ,顾党恩团队常年在南方的各个水域撒网 、取水样、“摸鱼”。

      此次鳄雀鳝进入新版名录,与该科研团队提供 的大量第一手调查数据以及风险评估报告有着很大关系,可以说离不开这些科研工作者 的多年努力。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际协调机制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 ,《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在物种遴选上有四个依据 :危害程度重、扩散蔓延快、防控治理难、危害形式多样。“并不是所有外来入侵物种都能‘上榜’ 。”顾党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鳄雀鳝能“上榜”,是因为它会造成很严重的危害 ,而且能快速扩散蔓延 ,一旦泛滥就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

      每年造成 的损失高达2000亿元

      通过公开资料检索 ,记者发现我国较早的外来入侵物种 , 是一种来自非洲马达加斯加 的蜗牛 。

      20世纪30年代,这种蜗牛翻山过海,随着英国、日本 的全球贸易首先出现在我国厦门 、台北 。如今,它已经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多省区 。这种蜗牛学名褐云玛瑙螺 ,即人们常说的“非洲大蜗牛” 。

      它就是典型 的外来入侵物种,不仅对蔬菜等农作物危害极大 ,还携带多种会对人体带来危害 的病原体。

      随着全球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外来入侵物种扩散蔓延的风险不断提高 ,外来入侵物种带来 的危害也逐渐增大 。

      农业农村部外来入侵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创新中心主任刘万学说,我国近十年新增入侵物种55种 ,每年新增入侵物种达5—6种 , 是20世纪90年代前新增入侵物种频率 的30倍 。

      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外来有害生物与植物检疫学科组首席专家赵文霞记得 ,2010年时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出现大面积高山栎枯死,许多山头出现成片成片 的枯死木,高原仿佛患上了“毛发斑秃”。赵文霞及有关专家顶着高原反应走遍了这些山头 ,最终确认高山栎大面积枯死背后的“凶手”竟 是一种夜蛾科昆虫 。高山栎虽能在高原挺拔屹立 ,面对外来入侵物种却可能遭遇生存危机 。

      另一种让赵文霞印象深刻的入侵物种是加拿大一枝黄花 。这种菊科植物在我国南方极易滋生。“荒废 的上海造船厂长满了这种外来入侵物种 ,它们 的种子像蒲公英一样随处飘洒,风一吹漫天遍野 ,扎根之处不给其他植物留下任何生长空间 。”赵文霞说 。

      “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这 是顾党恩对另一种外来物种——齐氏罗非鱼 的评价 。这种鱼吃水草能力极强,在实验环境条件下几条鱼一两周就可以吃光一水池 的水草 。广州四大生态调蓄湖之一 的东山湖 ,因用于净化水质 的水草往往被齐氏罗非鱼破坏殆尽,导致东山湖水质净化工作陷入停滞状态 ,水质一度沦为劣V类。

      另一种对全球森林极具危险性和毁灭性 的外来入侵物种则 是松材线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教授杨忠岐说 ,其引发 的松材线虫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被称为松树的“癌症”。一旦松材线虫侵入林区,会让以松树为主的针叶林染上松材线虫病 ,从而对整个林区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

      “能想象某一天黄山的主要景观资源黄山松都被毁灭殆尽,黄山再无迎客松吗 ?”杨忠岐告诉记者,1982年我国首次在南京中山陵发现松材线虫病 ,40年来松材线虫给我国林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和生态灾难。

      对于外来入侵物种造成 的灾害 ,刘万学提供了一组触目惊心 的数字:草地贪夜蛾危害严重时可能导致玉米 、小麦等作物50%以上的产量损失;番茄潜叶蛾危害严重时可导致番茄减产80%—100%;苹果蠹蛾对我国苹果和梨等水果产业构成的潜在经济损失高达140亿元/年 ;在1平方米的玉米地里 ,30—50株豚草苗就可以导致减产30%—40% ;一只福寿螺中含有3000条以上寄生虫……而它们还只 是外来入侵物种当中 的一小部分。

      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据不完全统计 ,在我国,由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 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总计高达2000亿元 ,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

      科研为治理提供新依据新方法

      与外来物种入侵 的历史相比 ,我国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研究却起步较晚。

      赵文霞是国内较早研究外来入侵物种 的学者之一 ,她从2002年开始研究外来入侵物种 ,但当时距非洲大蜗牛抵达我国已有70年 。

      赵文霞回忆说,当时其主要工作 是翻译国外关于入侵生物学 的经典图书 、著作 、论文。后来,随着外来入侵物种概念的引进以及一些应用实践的展开,国内学者出版了一系列有代表性 的理论著作和论文。

      赵文霞告诉记者 ,国外 的入侵生物学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 ,兴盛于50年代 。我国外来物种研究本世纪初起步 ,经过科学家们20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相关技术水平已经与国外不相上下,但由于起步晚,我国对许多入侵物种 的入侵历史 、路径和时间依然不了解 ,原始数据相当匮乏,还需要长时间积累来补齐短板 。

      新世纪以来,我国入侵生物学学者最重要的心血结晶之一 ,就是上文提及 的2013年出台、2023年1月1日更新 的“名录”  。

      2013年 ,原国家农业部发布了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名单——《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 。这份名录包含52种入侵物种,既包括紫茎泽兰 、少花蒺藜草 、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等入侵植物、动物,也包括美国白蛾 、桔小实蝇等有害昆虫 ,以及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等有害病原物。

      刘万学向记者介绍说 ,第一批目录 的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 。自2013年以来 ,我国科学界对于外来入侵物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对外来入侵物种 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

      与此同时 ,法律也在不断地修订完善。

      2022年12月30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 。该法明确规定:从境外引进野生动物物种的 ,应当采取安全可靠 的防范措施,防止其进入野外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在新修订 的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之前,我国为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制定了生物安全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引进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种类及数量审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还发布了4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制定了《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 。

      “可以说,目前我国已建成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教授告诉记者 。

      杨朝霞曾多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或者委托组织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研讨会 ,他 的许多建议也被吸纳进本次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本次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还特别强调 :不得违法放生 、丢弃,确需将其放生至野外环境 的 ,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科学界也在行动 ,不断为治理和决策提供新 的依据和方法。

      我国对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实行动态调整和分类管理 ,每10年组织开展一次外来入侵物种全国普查。2022年 ,我国启动了包括实地考察、面上调查和重点调查等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近年来发现的草地贪夜蛾 、鳄雀鳝等入侵物种,都在普查范围内。

      据赵文霞介绍 ,此次更新目录,最初各方提交上的外来物种名单有800多种 ,经过多轮筛选 ,名单从800多种减少到200多种 ,又从200多种减少到100多种 ,最终从100多种确定了59种。

      科研也在各类外来物种的治理中发挥作用。例如,顾党恩团队和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合作开发了多重防控技术 ,应用于对广州东山湖齐氏罗非鱼的治理。结果显示,在控制试验前,齐氏罗非鱼为湖区 的优势种 ,占渔获物重量的79.41%,防控试验20天后 ,工作人员在渔业抽样调查中未采集到齐氏罗非鱼。

      从调查统计、判定优势种和危害 、甄别一个外来物种 是否属于入侵物种,到提供治理方案,大批科研人员参与到外来物种 的防治工作中来 。

      相关方面都在积极努力 ,与外来物种进行坚决斗争 。

      将外来物种挡在国门之外 ,是防治外来物种 的第一步 。2022年9月4日,上海海关发现了一批可疑 的快件。工作人员打开检查 ,发现了300个大小一致 的环氧树脂管,这些管里塞着潮湿 的棉花,每个管放了一只活体蚂蚁 。

      经鉴别,这些蚂蚁 是来自欧洲南部的野蛮收获蚁 ,国内收货人大概 是想将其作为宠物饲养。但是,此类蚂蚁在我国并无自然分布,贸然引进有使其成为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

      据了解,截至2022年11月 ,我国海关仅在上海口岸就设置了各类外来有害生物监测点471个。据海关总署通报,仅2022年上半年 ,全国海关就从旅客携带 、邮寄等渠道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173种3.1万次、活体动植物2925批 。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仍在路上

      刘万学说 ,《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所列物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的重点,也是治理外来入侵物种 的行动指南。

      在防治外来入侵物种 的道路上 ,我们需要做 的工作还有很多。

      首先,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 。杨朝霞举例说,新修订 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加入了防治外来物种 的有关内容。但目前鳄雀鳝 、巴西龟等“异宠”的网上交易并未被遏止,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立法对交易环节尤其 是网上交易的规制不足 。这些宠物如果不进入自然界 ,确实不构成外来物种入侵 。但是 ,这些宠物具有逃逸或者被放生的可能性 ,交易、蓄养它们客观上增加了它们入侵自然界的风险 。为此 ,应对相关法律进行进一步完善。

      “以鳄雀鳝为例,我国法律并未对鳄雀鳝 的销售作出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无法严格对鳄雀鳝 的销售渠道、途径等进行监管。放生行为极其隐蔽难以发现,鳄雀鳝很可能被混在其它鱼苗中放入自然环境 ,等鱼长大被发现后,也很难追踪放生者 。”杨朝霞说。

      其次 ,相关科学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刘万学指出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和危害,监测预警 、扩散阻截、应急处置 、综合治理方面 的工作都需要加强。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风险预判预警机制 ,如建立入侵物种风险预警的大数据库,掌握入侵物种实时动态。比如哪些物种有可能入侵,它们从哪些地方进来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来?我们都要有研究 、有预判。”刘万学说。

      第三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亟待公众参与 。顾党恩提醒说 ,了解和防治外来物种并非只是管理者和学者的责任 ,要想做好防治工作,就得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

      “美洲牛蛙 、红耳彩龟 、鳄雀鳝这类重点管理入侵物种如果只 是在可控 的养殖水体或者水族缸中并不会直接带来危害和形成入侵, 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观赏价值 的 。但 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随意引种、放生和丢弃 ,反而使它们在野外变成了真正的外来入侵物种。此外 ,如果因为它们被列入重点管理入侵物种,导致把它们被当作‘有害动物’而被丢弃或弃养 ,更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害。让公众认识到放生和丢弃外来物种的危害 ,对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具有重要 的意义 。当然,科学家也应该投入更大的精力来为公众提供必要 的科普服务 。”顾党恩说。

      “外来物种是一把双刃剑 。”赵文霞说,在一些情况下 ,引进外来物种确实有助于特定地域 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育 。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 ,外来物种又可能构成生物入侵。例如,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在江苏 、浙江一带扩张十分猖獗,占用了大量土地。但 是 ,在北方 ,如河北石家庄地区 ,由于气候原因它很难大规模蔓延,却能够充当经济作物 ,作为鲜切花的配花为人们带来收入 。

      “科学认识外来物种之后 ,除了做到不随意丢弃或放生,普通公民还可以主动报告身边发现 的外来物种 ,为外来物种治理提供线索 。如果人人都能够从力所能及 的小事做起,随手消灭身边 的外来入侵物种 ,就能真正筑立起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的‘长城’,打赢这场外来物种入侵阻击战。”顾党恩说 。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彩神2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