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神|彩神
彩神2024-02-13

彩神

东西问·人物丨《呼啸山庄》译者 ,百岁杨苡走了******

  中新社北京1月31日电 题 :《呼啸山庄》译者 ,百岁杨苡走了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宋春丹

  2023年1月27日晚 ,杨苡去世,享年103岁 。

  杨苡 的书房里 ,挂着自己17岁时的照片 。德国作家安娜·西格斯曾写过一部小说《已故少女的郊游》 ,杨苡常开玩笑地对望着这张照片的朋友说 ,其实这也 是个“已故少女”。

  这位“已故少女” 、本名杨静如的《呼啸山庄》译者 ,已经走了。

  在生命最后一年里 ,她每天仍在看报看新闻看电影 ,听喜欢的老歌。她喜欢听一首美国乡村歌曲《你 是我的阳光》 ,每次她念出歌名,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自信 的生命力 。

  翡翠年华

  杨苡最喜欢讲述童年和少女时代 的故事,一度想将这段生平写成回忆录,命名为“翡翠年华”。

  1919年 ,她出生于天津一个大家族 ,父亲杨毓璋是中国银行行长 ,家有两位夫人 、一位姨太太。虽然女儿出生两个月他就病逝了,但留下了可观遗产 。

  杨苡从小就很黏哥哥杨宪益 ,最爱跟在后面去逛书店。哥哥出去都 是前呼后拥 ,看中了什么吱个声,佣人就上去付钱 ,大包小包拎着。杨苡每逢想要书 、玩具或别 的什么 ,就在后面拉拉他的衣服 。杨宪益对这个小5岁 的胞妹特别好 ,总是有求必应,对佣人吩咐一句“要这个” ,就全解决了 。

  杨苡15岁时 ,杨宪益给她看了刚问世的《家》。她觉得巴金写 的《家》和自己家很像,祖父都在四川做过官,都有老姨太 。也是在杨宪益的建议下,1938年 ,她南下昆明求学,进了西南联合大学。

  她前一年从天津中西女中毕业后保送南开大学中文系 ,因此进西南联大算 是“复校生” 。沈从文说中文系那些线装书会把她“捆住” ,她听从建议进了外文系。

  在巴金介绍下,杨苡在天津时认识了在南开中学教英文的李尧林。杨苡曾与他相约昆明见 ,但在巴金的大哥自杀后担负着养家重任的他最终没有出现 。

  杨苡参加了穆旦、林蒲等人组织的高原文学社 ,在一次活动上 ,“穿一件黑底小花的旗袍,外罩红色毛衣 ,美极了”的她吸引了学长、年轻诗人赵瑞蕻的追求。1940年,两人结婚 。

1941年 ,22岁的杨苡和丈夫赵瑞蕻在西南联大。受访者 、杨苡女儿赵蘅供图

  她给李尧林写了一封信,说“你让我结婚 ,我听你 的” ,此后两人很长时间没再通信 。后来他回信说 :“我只希望有一天我们又能安安静静地在一起听我们共同喜爱 的唱片 ,我这一生也就心满意足了 。”

  1945年,李尧林病逝。这让杨苡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心被撕裂 的感觉。多年后,她在《梦李林》(李尧林笔名李林)中写道:“好像曾有个人走进我的心里 ,点亮一盏灯 ,但没多久 ,又把它吹熄 ,掉头走开了 !”

  “只有这个本事来表示我们并不屈从”

  20世纪50年代初,生活曾是安定而美好 的。南京大学迁到鼓楼一带后,买下了附近一些房子分给教职员 。赵瑞蕻分到了一座两层小洋楼 的一层。

  1953年,高教部派赵瑞蕻去东德莱比锡 的卡尔·马克思大学任访问教授,教中国文学。得知孩子不能带去,杨苡就留了下来 。

  那几年杨苡不上班 ,在家里译书,履历表中填 的职业 是“自由翻译工作者” 。就在这里,她完成了经典译作《呼啸山庄》。

  她在中学时代就看过《呼啸山庄》改编的美国原版电影《魂归离恨天》 ,1943年在中央大学外文系借读时在图书馆读到了原作 。此前,梁实秋曾翻译过这部作品 ,定名为《咆哮山庄》 。梁实秋英文水平超一流 ,但杨苡总觉得译名不妥。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一阵疾风呼啸而过 ,雨点打在玻璃窗上 ,宛若凯瑟琳的哭泣。灵感突然从天而降 ,她兴奋地写下“呼啸山庄”四个大字。

  1955年6月 ,《呼啸山庄》由巴金的平明出版社出版,极受欢迎 ,但不久受到了批判。“文革”期间,因《呼啸山庄》和儿童文学作品《成问题 的故事》《电影院的故事》被批 ,以及受哥哥杨宪益被捕入狱的牵连 ,杨苡一次次挨批斗。《呼啸山庄》也销声匿迹了。

  1969年夏 的一天,红卫兵提审她时要她交代和巴金的关系,因她不合作 ,狠狠打了她一记耳光。但她没有流泪 。她说,我们都学会了绝不轻易流泪 ,因为只有这个本事 ,以此来表示我们并不屈从。

  杨苡和巴金的通信始于1935年 ,彼时她手上一共存有23封巴金 的信,后不得不交出 。1972年 ,杨宪益出狱后,杨苡也被“解放”。这些信随之发还,一封未少。

  杨苡继续在南京师范学院当教员。1980年 ,杨苡辞职 。很多人劝她等定了职称再退休,她毫无留恋 ,痛快走人 ,以打过七五折 的每月90余元工资退休 。也因此,她一直没有职称 。有人称她“教授”时,她一定要指正 :“我不是教授 ,我 是教员 。”

  “世界上最富有 的人”

  杨苡一直记得 ,80年代初和中叶 ,是一长段美好 的令人振奋的新时期 。

  1980年 ,她的代表译作《呼啸山庄》重回人们 的视野 ,受到读者极其热烈的追捧 。

  《译林》杂志创始人李景端一手促成了《呼啸山庄》的再版。他告诉记者 ,改革开放后他所在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开始少量翻译出版西方国家当代文学作品,急需一部外国名著译作打响第一炮。但找人现译时间太紧,杨苡 的西南联大同学 、安徽大学教授巫宁坤向李景端推荐了《呼啸山庄》。李景端向社领导汇报后,社领导几乎没有犹豫,很快拍板 。

  第一版印刷1万册 ,很快销售一空 。后来 ,《呼啸山庄》转由《译林》杂志发展而来的译林出版社出版,至今仍 是该社的长销品种 。

1980年版《呼啸山庄》 。

  1987年5月 ,《雪泥集——巴金书简》由三联书店出版,收录了巴金致杨苡的书信,包括发还给她 的23封信,以及后来的通信 ,长短不一 ,共存60封。得知她手上有这么多与巴金的通信,她同学羡慕地说她是“世界上最富有 的人”。

  “生命始于80岁”

  晚年 ,杨苡喜欢在深夜看着透过窗帘流泻进来的月光回忆故旧 。

  白天 ,她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里,就喜欢在家给老友写信。她会花大量的精力去整理这些信件和旧照片,这是她最珍视的物件 。她爱写信 ,还好写长信,常常落笔七八页纸 。与之通信者不计其数 ,有老朋友过世,她会将对方 的通信寄给其子女。

  她保持着早年教会学校的规矩礼数 ,有访客来要请对方用下午茶,送客要送出门外 ,穿衣要分场合 ,听音乐会、出去吃饭前都要洗脸描眉 。

  平日聊天 ,杨苡无论讲到什么都要引到哥哥杨宪益身上,觉得他无所不晓 。2007年,92岁 的杨宪益得了淋巴癌,却能配合医生做35次放疗。放疗后,他回到家,又能自由自在地吞云吐雾 、在沙发上堕入他“从不公开 的遐想”中了 ,还玩起了丢了很久的打油诗。

  杨苡自豪地说,杨家人都不容易被什么疾病吓得魂不附体,都能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或许正因为此 ,杨家有惊人 的长寿基因。母亲享年96岁 ,杨宪益活到94岁 ,姐姐杨敏如活到102岁。

百岁杨苡。受访者 、杨苡女儿赵蘅供图

  近几年,杨苡每年都说 :“我有预感 ,今年过不去了,更要抓紧了 。”

  她一直在为离世做着各种准备 ,与沈从文 、巴金 的通信已经捐给了博物馆,与邵燕祥 的通信已经托人还给本人 ,大量的藏书要想好怎么送掉,房子最好也能捐出去 。她不想留任何遗产 。

  她常自嘲地引用自己曾翻译过 的一篇短文:“老朋友,请努力活到80岁吧,这 是生命中最好 的时刻 。人们可以包容您的一切一切。您要 是还有疑问,我就告诉您:生命始于80岁。”

  1999年丈夫赵瑞蕻去世,那年 ,她正好80岁 。她对家具 、书籍和随处可见 的娃娃总 是突然有新主意,经常指挥保姆重新摆放一番 。照片也在不断变换位置,但不论如何摆放,巴金和杨宪益的照片总是放在最突出 的位置 。

  2022年9月12日是杨苡103岁生日。这一年 ,《杨宪益杨苡兄妹译诗》《杨苡口述自传:一百年 ,许多人,许多事》上集(杨苡口述 、余斌撰写)和《天真与经验之歌》相继出版。她还有很多工作计划 ,要出版自传下集 、诗集 、散文集 ,整理手稿信件 。9月26日 ,在公证处协助下 ,她正式办好了私房捐赠的法律手续 ,完成了挂心已久的一件要事 。

  她从不避讳死亡 的话题,也从不失去盼望。她最喜欢引用《基督山恩仇记》里的结尾 :“人类 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当中 :等候与盼望 。”(完)

  • 党代会后再出发,习近平以三次集体出行砺初心******

      (近观中国)党代会后再出发 ,习近平以三次集体出行砺初心

      中新社北京10月28日电 (记者 梁晓辉 黄钰钦)中共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陕西延安 ,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 。

      十八大以来 ,党代会闭幕后 ,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的首次集体出行寓意深刻,都释放出再出发的鲜明信号。十年前,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以“中国梦”开篇新时代;五年前,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 ,百年大党从“梦想起航 的地方”再出发 ;今次在中国共产党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中共宣示走好新的远征。

      “这次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一起来 ,就 是要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党形成 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 ,习近平如是说 。

      延安精神,成为外界解码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体出行的重要“坐标”。作为中共在延安时期形成 的宝贵精神财富 ,其主要内容 是坚定正确 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创业精神。

      在著名 的“窑洞对”的发生地杨家岭,习近平用“一本永远读不完 的书”来形容延安革命旧址。正是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 、避免人亡政息 、确保政权长期存在 的探索。

      当时,毛泽东给出了第一个答案 ,让人民监督政府 。也正 是在延安时期,中共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 。新时代,跳出历史周期率有了第二个答案——以自我革命确保党永远不变质 、不变色、不变味 。

      两个答案,人民都是初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延安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温故而知新 。“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 ,坚定历史自信 ,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 ,为实现党 的二十大提出 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从这里外界也再次读出百年大党的初心。

      回顾过去十年 ,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首次集体出行都是一次政治信念的宣示。

      2017年10月31日 ,中共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

      重回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 的地方”,习近平就一叶红船发出感慨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

      在浙江工作期间 ,习近平曾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 、敢为人先 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 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在十九大上 ,这样的“红船精神”与大会主题聚焦的“初心”交相辉映。习近平指出,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在对中国革命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 的原点 ,探寻中共 的精神密码,正 是百年大党对初心最鲜明 的叩问 。

      2012年11月29日 ,中共十八大闭幕刚两周 ,习近平带领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赴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现在 ,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在参观中首次提出“中国梦” ,映射着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的昨天 、今天、明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 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

      以“中国梦”开篇 ,沿着这条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中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

      新征程上 ,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走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道路 ,并重申“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历史 ,总 是在一些特殊时刻更能给人以启迪 。三次政治局常委集体出行 ,习近平着眼的“一本书 、一叶舟 、一条路”,有着百年大党不变 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彩神地图